广义货币(广义货币m2)
很多人对"外汇"一词一知半解。的确,由于时代的发展,金银作为货币工具成为历史,理论上纸币可以无限印刷,但自作聪明的人类为此创造了非常之多的货币理论,让普罗大众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慨。我一直觉得真正有用的理论应当能够简单有效的解释世事,而不是用一大堆无法解释的无用理论解释世事。很多人对外汇的理解非常的狭隘,错漏百出,本文为澄清之作,希望本文为他人打开认识货币认识外汇钥匙的法门。
物物交换的村落什么样
在纸币出现之前,金银作为交换工具存在了几千年。在农业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的物物交换即可满足生存了。
假设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小村落,村民白天下地劳作,晚上吃饭休息养精蓄锐。在这个村落中,放羊人想吃牛肉,就拿羊肉去换,想吃粮食也拿羊肉去换--理论上这个放羊人能够找到愿意拿牛肉换羊肉的放牛人和拿粮食换羊肉的种粮人。
放羊人要花时间寻找到愿意交换牛肉的放牛人不容易,而放牛人也得花时间找到愿意交换羊肉的放羊人,这两类人相互的寻找,都花掉很大的精力。为了节省相互寻找的成本,大家约定村落的中心路口作为交换物品之地,放羊人和放牛人双方都聚焦在一起相互交换各自所需。同理,放羊人和种粮人也约定中心路口作为双方交换之地,放牛人和种粮人也约定中心路口作为双方交换之地,养鸡人和养鸭人也约定中心路口作为交换之地……物物交换的集市就这样形成了。
价格即代价
此时的集市中,任何一种物品都是其它所有可交换物品的"价值尺度",譬如一只鸡换一只鸭,一只鸡换一条羊腿或半条牛腿,同理,一只鸭可以换一条羊腿或半条牛腿,一条羊腿也可以换半条牛腿……以此类推,在这个物物交换的村落里,粮食、鸡鸭鱼肉、马牛羊蛇、木制座椅、人命、耕犁锄头、房屋、树木花草、虫鸟野兽、贝壳等等村落中所有的物品皆可相互自由交换,物物之间皆有对价。这就是价格的概念了。
在物物交换的世界中,理论上一种物品均是其它所有物品的价值尺度。如一只鸡代表一只鸭,一只鸡代表一条羊腿,一只鸡代表半条牛腿,一只鸡代表某种数量的鱼肉、马肉、锄头、耕犁、房屋材料、树木花草、贝壳,甚至人命。同理,一只鸭也可以作为其它所有物品的价值尺度,如一只鸭代表一只鸡、一条羊腿或半条牛腿,一只鸭代表另外一种数量的鱼肉、马肉、锄头、耕犁、房屋材料、树木花草、贝壳、人命等。
在物物交换的世界中,任何一种物品都可以用来衡量其它所有有形的或无形的(如知识经验)的物品尺度,我乔春果可以说任一物品都是其它所有物品的价值尺度即货币单位,这个就是广义货币的概念了,换句话讲,物物交换的世界货币本身就已经存在,何止后来的贝壳社会、金银铜社会和纸币社会才存在货币呢?因此对于前辈创造的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的划分,我本人觉得实无必要,因为划分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会让众多人士陷入一种思维穷尽的尴尬境地,限制了思维的运转而出现了很多看似有理实则可笑的货币理论。如若理解我乔春果上述简单的原理概念,那么后面再来看当今的货币理论就会发现错漏百出是怎么出现的,以及如何带领人们进入一个错误的认知中。
价格即是一种对价,也是一种隐性合约,隐性合约的概念是现代经济学中制度经济学所提出的概念了。此处按下不表。
信用的产生 兼谈信誉
在村落中心路口的集市里,物物交换的过程伴随着村民的信用证明。一只活鸡可以换得一只活鸭(或一条羊腿或若干贝壳),而一只死鸡因死亡时日无法确定肉质就无法确定,理论上养鸭人换只鸡回家后只许投入少量粮食即可吃到鸡蛋,但一只死鸡就只能吃掉而不能生产鸡蛋,因此活鸡的价值对于养鸭人来说理论上更有价值。因此一只死鸡无法换得一只活鸭。若养鸡人拿一只死鸡想在集市中换得一只活鸭,说明这个养鸡人的信用较差了。这就是市场交换中信用的概念了,市场信用只限于市场交换中的概念,并不能用在其它方面如家庭,因家庭并不能单纯使用解释市场的理论来解释家庭成员间的信用,家庭既包含市场理论也有道德等非市场理论来解释之,按下不表。
在物物交换的村落集市中,养鸡人为了获得更多活鸭吃,就要生产活鸡,建立鸡舍保护鸡子勿被外界的病疫所侵扰。时间一长,这个养鸡人就有了信誉,其它村民都知道这个养鸡人努力生产,鸡子肉质好,此时该养鸡人的信誉就越来越高。这是市场信誉的建立概念了。当然维护市场信誉就要生产好的鸡肉,其它村民自然而然也更相信养鸡人生产的鸡肉质量,养鸡人的信誉越高,实力就越强。
只要是超过一人的社会,人都应该重视信用,时间一长就有了信誉,信誉之资可以证明该人的实力。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市场中的商家、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买卖、借贷中,都是按照信用和信誉进行交换活动的。社会活动中的信用、信誉都有价,每个人应重视信用、信誉,信誉是信用之外的无形之资。
竞争的形成
物物交换的村落里,所有的物品都需要靠竞争获取,出价最高者胜。一个养鸡人若拿中午吃剩的半只鸡想换得一条羊腿,而另一个养鸡人则拿一只鸡想换得一条羊腿,养羊人在自私自利之心的驱使下,肯定会选择一只鸡而不是半只鸡。
当然有个养羊人比较傻(或者叫自作聪明),总拿一只羊腿换半只鸡,但是时间一长,这个养羊人就会因自己的傻而被淘汰出局。原因是养羊人因自己的傻在与同行的竞争中采用一只羊腿换半只鸡的(价格)策略,养鸡人会拿出更多的鸡换取这个养羊人所有的羊腿,从而让这个养羊人在养羊界消失。养鸡人换来的羊腿用一条羊腿换一只鸡来换回鸡子。而那个当初用一条羊腿换回半只鸡的养羊人却发现自己是个棒槌从而付出了财产损失一半的代价。这个当初的养羊人此时想用半只鸡在集市中换一条羊腿,却发现无人与他作交易,他只得用一只鸡换回一条羊腿吃。这个就是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中对于竞争的概念了。
市场中的竞争准则只有一条--价高者得!同时,竞争对生产者的行为也自然产生约束,价高者得本身就是对市场竞争产生了约束,即购买者竞争某种物品靠的是价高者得,同时出售者又因其它同行竞争者的存在不可能随意定价,或者定价在上下一个范围之内,即竞争对买卖双方都有约束。在上述例子中,那位养羊人在卖掉所有羊腿换回鸡子后,再想用半只鸡换一条羊腿时,就受到了市场中其它养鸡人(他的同行)的竞争约束,而只能用一只鸡换一条羊腿而不是半只鸡。
对需求量的正确理解
需求量这个词在现实中其实并不存在,教科书以及众多经济研究学者总拿需求量说事,但经济学整个理论大厦架构离不开这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因此在处理上应该要说清楚。
也就是说,经济学中的"需求量"在现实世界根本无法验证,它仅仅是一个假说,而现代人大多则认为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然后通过各种眼花缭乱的逻辑公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一套套看似正确无误实则无甚大用的经济理论。话不多说。
村落中,到底有多少村民心里想得到鸡肉、羊腿、牛腿、粮食、鱼肉、马、蛇、木制座椅、人命、耕犁锄头、房屋、树木花草、虫鸟野兽、贝壳甚至乔春果(假设我是这个村落的村民)的知识经验等,根本无法知晓。
在物物交换的村落中,忽然一个长者说他一辈子吃蛇肉比较多所以活了这么大岁数,一传十,十传百,村民争相拿手中的物品交换蛇肉。村民对蛇肉的需求量大增,但这个需求量无法知晓,原理上村民认为顿顿吃蛇肉岂不更能长生不老?但现实是很残酷的,蛇生长缓慢,蛇肉供应量满足不了所有村民的需求,因而村民对于蛇的争夺出现了--蛇价飞涨……从前一只鸡换两条蛇,现在十只鸡换一条蛇。
村民只能看到集市中蛇的交易量,但村民说他们看不到需求量。是的,需求量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现代教科书在经济理论中,都没有指出需求量是一个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物品,它仅仅是经济学无法舍弃的假说之一而已。读者在读经济学和研究经济理论时要充分理解并小心使用这个概念了!
刺激需求理论的荒谬
村落中的长者因为一句似是而非的"吃蛇肉可以长命"的话,村民对蛇看不见的需求大增导致能看的见的成交量大增(前者无法计算但现代人以为能计算,后者可以看见但现代人总是看错),同时,由于蛇短期供应量有限,一只鸡换两条蛇现在成了十只鸡换一条条。换句话说,站在养鸡人角度看,相对于鸡,蛇涨价了20倍,或站在养蛇人角度看,相对于蛇,鸡便宜了20倍。
站在养鸡人角度与站在养蛇人角度各自所看到的问题,其实只是硬币的两面,是同一个问题。但现代经济学理论中,把该角度硬分成两个假设不同的东西,而出台一些刺激政策。拿村落蛇鸡的例子我乔春果来继续给大家演绎吧。
村落中的养蛇人发现,蛇价大涨,然后养蛇人就拼命的多养蛇,也就是养蛇人在蛇价不断攀升之际从伐木人那里买了很多的木板建设蛇笼,又从编绳人那里购置了很多绳子固定木板,自然也扩大了养殖的场地。养鸡人觉得自己的鸡不能换更多蛇肉吃就少养鸡也试图养蛇。由于鸡子的减少,一只鸡从原来换一条羊腿变成了换一条半羊腿,其它养鸡人觉得养鸡可以换更多羊腿吃,纷纷加大养鸡量,也从伐木人那里买了很多的木板建设蛇笼,又从编绳人那里购置了很多绳子固定木板。由于养羊人觉得养鸡可以换更多羊腿说明鸡更值钱了纷纷减少羊的数量而养鸡,而伐木人也觉得应该购置更多的伐木工具砍更多的木头……一切都在长者一句"吃蛇肉可以长命"这个"真理"的刺激下而涨价,有一部产业减少了规模甚至消失,这就是类似一个"膳食结构"改变那样有意思的话题了,这是后话。
慢慢的随着各种信息的传递和节点似的汇聚,每个村民发现说"吃蛇肉可以长命"这句话的长者是养蛇人,或者发现吃蛇肉并未让人长命还生其它毛病,或者因为蛇的供应越来越多时,蛇价大降,又回到一只鸡换两条蛇的价(甚至换更多蛇),养蛇人因为蛇苗投入、木板投入、绳子投入等造成供应量大增,但全村的蛇购买量有限,蛇有部分滞销了。养羊人、伐木人等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这就是"生产过剩"的概念了。生产过剩的的源头要追溯到那句"吃蛇肉可以长命"这项 "政策刺激"吧?(选摘自《科学说交易方法》乔春果著)有一部分规模减少甚至消失的产业又回归到日常生活中。
村民都是自私自利的,人人都想长命百岁,长者之语可以有效的拉起村民对蛇肉的追逐,村民纷纷投稿蛇业,但最终引起了整个村落中各种物品价格的变化,村民在价格变动的指引下使各物品的产量也随之变化,结果引发了生产过剩,是种危机,村民纷纷削减产能。直到近古时代可能因借贷兴起,这种刺激政策更加猖狂了。
在上述故事中,读者朋友要注意两个地方。一是刺激政策是在没有技术变革的情况下进行的。若是因蛇养殖技术的进步,造成了蛇价大跌,继而引发其它连锁反应,这种调整对整个村落的生产率提升是有利的,放之国家层面这种调整也是最有利国力增强的。若不是因技术进步而仅仅是因为"吃蛇肉可以长命"引发的蛇产能增加引发了其它物品的产能增加和投入,这就是有害的。二是村落是完全封闭的世界,也就是村民与外界的没有物物交换。若是在一个开放的村落中,村民与外界可物物交换,那么产能可以转移出去,村民只用控制养殖技术的扩散和留取够用的物品即可,这个村落会越来越富有。
对自然禀赋理论的阐释
自然禀赋是指任何上天赋予的条件的意思了。鸡鸭鱼,牛马羊,蛇虫鸟,等等都是自然存在的,至于它们为什么来到地球上,这不是自然禀赋理论的研究范畴了,总之它们客观存在。按历史事实来讲,黄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沛,飞禽走兽物类丰富,花草树木各类繁多,这些都是赐予远古中国人的天然物品了。
在自由交换的远古时期,在自然禀赋优越的条件下,黄河流域的华夏村落渐渐在自由交换中进行初步的社会化分工生产,熟能生巧,自然而然的华夏一族渐渐占据主力位置。黄河流域也成为在物物交换时代最早整合的开始,直至后来贝壳和布帛作为货币开启了另一个华夏一族图腾的光辉时代!
此外,现世经济学理论大多对于垄断的定义缺乏武断定义,对于货币理论缺少正确逻辑,按下不表,下一篇我会详细详解之!(本文节选乔春果《科学说交易方法》)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来源“无佣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