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是(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
货币紧松概念:
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分别指的是什么?
"松":就是在经济面临衰退风险时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 如降息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以刺激经济的复苏
“紧”: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多在经济过热,通胀情况下使用, 抑制物价的上涨, 防止经济增长过快 达到稳定经济, 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比如加息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 “均衡”的货币政策就是通常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一般是在经济发展比较稳定 处于上升通道是采用 以实现经济的高增长 低通胀。
1、一些人看到货币市场利率上行立即就会说“货币趋紧”,看到货币市场净回笼短期流动性立即就会说“央行收紧银根”,真是这样吗?投资者必须学会“辩证思维”,不要被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误导。在笔者看来,中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操作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个变化是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
2、我们先说“利率上升是不是意味着货币供应量减少”,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看,但这是片面的。因为,利率出现上升或下降只意味着货币供求发生的变化,但这个变化有可能央行货币供给减少或增加所致,同时也可能是市场需求增加或减少所致。所以,绝不能看到利率上涨就说“货币供给减少”,而绝大多数情况下,实际只是“货币供给的增加跟不上货币需求增加”。大家不妨去看看2005年到2008年的情况,那时央行不断加息、不断提准,但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却不断提高。所以,加息、提准与货币供应量之间未必是负相关关系。
3、那最近一年以来,中国“基础货币”供给是增是减?这很难说清楚。因为,货币收放的口子太多。比如,央行外汇占款增减、MLF的增减、央票和正逆回购的数量、再贷款等等。有的口子我们可以及时看到,有的看不到,有的一个月才可以看到,有的一个季度才可以看到。所以,我们可以评价利率的高低,但很难轻易得到货币数量的准确数据。
4、如何理解最近货币市场利率上升?我认为,这更多的是由于货币需求上升引发,而根本谈不上货币收缩。根据历史经验,当下GDP只有6.7%,CPI只有2%,按理说中国M2增幅大致在11%已经非常充裕,但现在为什么近12%的M2增速还显偏紧,货币市场利率还会上升?因为,中国的开放程度今非昔比。在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之下,境内境外的投机豪客会大量借用人民币在市场上抛售,如果所有人都希望借取人民币,而央行又不能满足这一市场需求,那货币市场利率必然上升。所以,当下中国货币市场利率上升应当被视为人民币投机过度的必然结果。
5、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正是因为人民币外部需求加大,未来中央银行的货币操作也会随之转变。除非央行彻底切断境内外人民币的流动通道,但我认为不会。央行可以使用的是“管理手段”,管理就存在有严有松的情况。所以,现在的复杂性在于不同管理力度,决定央行不同的操作力度,两者之间是配合使用的,所以外部观察者并无能力准确计算和给出判断。有鉴于此,金融市场投资者不要偏听“自作聪明”的分析家乱说,而更重要的是“把握原则”。当下,中央银行的货币口径是“中性适度”,而绝不可能变成紧缩,因为紧缩是中国经济现状绝对不可接受的货币方向。但我们看到,现在的经济舆论却无视中国经济基本面对货币政策的要求,而煽动市场紧张情绪。
6、还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事情。央行通过释放半年和一年期MLF(中期流动性便利),同时减少逆回购、部分收回短期流动性而实现“锁短放长”的货币操作,这是极其重要的、向市场提高长期流动性的动作。我认为,这样的操作比降息或加大逆回购力度显得更加重要。因为,长时间“锁短放长”操作,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变得更加安静,更多地形成资本。
7、但现在确实存在麻烦事。“锁短放长”应当有利于压低长端利率,减少货币投机的规模。但现在,由于人民币贬值投机加大了短期人民币需求,推高了货币市场利率,使得“锁短放长”应有的效果释放不出来。在此背景下,我们恐怕必须认真有效地解决外汇端的问题,以确保中国经济内需不要受到外汇市场的干扰。怎么办?我们看到央行在做,但希望迅速有效,希望力度足够。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试错”的机会,因为任何错误都将导致中国经济巨大的代价。
8.为什么通胀和顺差下是松货币紧财政? 并不是你说的这样啊.通账分局部通账、供求不平衡引起的通账、货币投放量过大引起的通账,应对方法不一样.紧缩财政就是减少政府投资(投资就是消费),能遏制通账.按国际惯例贸易顺差是要加息的,可以推高汇率,达到.
【欢迎订阅】——
获取每日资讯,实事分析,操作技术讲堂。
微信:一卷古金(f03203616)
评论